健康生活,远离中风
脑血管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脑血管病在中医学中称为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等。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塞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
中风的发生,病因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主要以一下几方面: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冬季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积极控制血压,尽可能服用长效降压药,防治血压波动,使血压稳定在适宜的程度。控制血糖,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2、多饮水,减轻血液粘度。冬季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多,多饮水可减轻血粘度,减少脑血管病发病机制。
3、控制饮食:冬季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需要摄入更多的热量,餐桌上肉类食物明显增多,这会增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应该注意饮食搭配,多进食蔬菜、水果。
4、注意保暖:冬季老年人对寒冷的耐受性明显下降,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肾上腺分泌活动会增加,促使血液循环加快以抵御寒冷。但同时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多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过高的血压会引起脑出血,加速的血流有使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的危险。另外,冷空气会使血管骤缩,管腔变细,如果管腔内有大量脂类沉积和硬化斑块,则易使血液流通受阻。特别在夜里,当衣着单薄离开温暖的被窝起夜时,这种寒冷刺激则会更明显。所以,冬季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5、调畅情绪: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6、重视中风先兆: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风现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脑病二区:张培丽